戏剧舞台,被《茶馆》霸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戏剧舞台上除了为数不多的亮眼新作之外,致敬经典应该还是今年话剧舞台的主流。尤其是根据老舍先生经典作品《茶馆》衍生出来的“新作”更是都成为今年引人关注的亮点,一整年的时间,接长不短就有关于话剧《茶馆》的新闻爆出,观众对于经典的喜爱从未消退,即便在今天很多作品一阵风一样地红过就散去的年代,戏剧舞台依旧被这出经典作品霸占着。根据老舍先生《茶馆》剧本,李六乙导演和孟京辉导演都做了大胆地解读,李六乙是用他擅长的四川话做成了川语版,而孟京辉则是用他一贯的先锋姿态解构了《茶馆》。此外,还有一部获得国家舞台艺术基金的原创话剧《新茶馆》今年9月在北国剧社连演25场,在青年学子中掀起观看热潮。老舍先生家人前来观看,也表示台词幽默继承了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结构完整非常感人。
相同的剧本
不同的演绎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老舍先生用这部剧作的三幕——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葬送了解放前的三个时代。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北京人艺每年《茶馆》的演出,都有观众连夜排队买票。而该剧排出的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冯远征、吴刚这个超五星阵容也随着濮存昕和杨立新已经退休,而让观众担心格外珍惜,每年都是一票难求。
李六乙导演带领四川人艺排演的《茶馆》舞美具有大气象,让人眼前一亮,近百人的演员阵容也让舞台有种气势。只是这些说着四川方言的剧中人讲述的还是京城的故事,“就算是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这些台词就有点会让人跳戏。
孟京辉导演的《茶馆》虽然还是同一位老舍先生的剧本,但舞台样式和表演则是完全颠覆,巨大的舞台机械呈现出鸿篇巨制。“不要扮演人物,把台词不掺杂感情的往外喊出来”是孟京辉对演员的要求,这部戏选择在今年的乌镇戏剧节首演,至今还没有在北京亮相。如果没有争议性,也就失去了“孟式戏剧”的鲜活,相信这部戏明年在北京演出一定会引起轰动。
虽然各种解读,但万变不离其《茶馆》,这个剧本是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高峰,也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改革开放以后,该剧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前年,北京人艺《茶馆》依托国家艺术基金赴加拿大巡演,所到之处也让华人观众非常振奋,是“中国故事”走出去的典型范例。
50年来,话剧《雷雨》演出有上千个版本,每个剧团都在搬演,而话剧《茶馆》却只有北京人艺一枝独秀,不管怎样,今年这个状态终于被打破改写,不得不说李六乙导演和孟京辉导演的勇气和多年积攒的艺术功力的一次爆发。
经典仍当道 原创略乏力
此外,纪念莎士比亚400周年虽然已经过去,但舞台的热度也依然没有褪去,今年国家大剧院就有两部《哈姆雷特》分别在年初和年底上演,分别是导演陈薪伊和李六乙的不同版本,也都引起了热议。尤其是李六乙导演的版本,因为胡军一家三口和也曾扮演过哈姆雷特王子的濮存昕的登台,让观众看到了时间的流逝,更由于这个版本非常出色的舞台现代感,整体立于一个圆盘之上,仿佛把观众代入是一个巨大的星球宇宙中,去思考人类到今天也依旧为之困扰的难题。李六乙导演提供的这个舞台空间无疑更具思辨性和多义性。
借助影视和文学小说的热度,将经典作品搬上舞台,在近两年演出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也是比较保险的做法。由保利演出公司制作的根据小说《潜伏》改编的舞台剧,虽然该剧中有久未登台的洪剑涛、胡可等明星,但他们的舞台演技并没有引起太多共鸣,演出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度,可能这个题材已经被电视剧做到了极致。
此外,还有常年专注于舞台剧的演技派何冰、方旭、赵立新,他们的作品都说得上是有品质保证的。
何冰首次自导自演话剧《陌生人》,这个剧本是获得很多奖项,也正是何冰长时间寻找他所最擅长的剧本,他在该剧中扮演一位失忆症的父亲,剧中的情景虚虚实实,耐人寻味,尽管很多人说没有看懂,但这部戏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
方旭也是一位自编自导自演非常全面的舞台艺术家,他之前已经改编过五部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这部《老舍赶集》虽然相比之前《二马》、《离婚》略显松散,但整体舞台呈现精致,对老舍先生的幽默感把握非常到位。
最后,年末的话剧舞台被三部大戏撑起,一部是国家话剧院重磅推出的由李伯男执导的《特赦》,这部大戏编剧徐璎磨了十年,也曾和姜文导演讨论过,最终姜文拍摄了《邪不压正》,而这部戏采取了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物,通过民国判案的三场精彩的法庭戏,写出了一段法理和人情争斗的传奇。这部舞台剧同样也是多产的李伯男导演最有价值的作品,他的导演意图通过非常准确的舞美空间和灯光得以实现,视觉上让观众也非常享受。
另外一部是以色列的《冬天的葬礼》将在北京喜剧院演出,以色列话剧近年来几乎成了品质保证的代名词,更何况这部戏是《安魂曲》作者列文的早期作品,作者将一场婚礼和一场葬礼故意安排在一起,既写出了生命之无常,更写出了生命的低微和辛酸。
总之,戏剧舞台上原创难一直老生常谈,但即便是搬演和翻拍,也依然有现实意义和原创的精神去解读,给予观众新鲜的视角,可能也正是这些让经典历久弥新地继续存在。
北京晨报记者 和璐璐/文 史春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