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石头”如何开口说话?中国“寻龙记”在禄丰上演
在那些已经灭绝的生命中,恐龙是最令人着迷的生物类群之一。无数的科学家在全世界寻找它们的身影,尝试“破译”那些来自远古的密码。
记者:一块头骨,一截脊椎,深埋地底亿万年后,当它们再次重见天日,科学家们要怎么让这些“沉默的石头”开口说话?带着这个好奇,我去了一个地方。在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恐龙化石,还有关于我们生活的土地上亿万年前的热闹景象。中国的科学家们怎么一步步从对这些石头的研究中,建立起庞大的史前信息?
记者:这是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许氏禄丰龙。这是一种生活于侏罗纪早期的植食性恐龙,它的发现,拉开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序幕。而禄丰,也由此成为中国恐龙的故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尤海鲁:之前发现的恐龙,从全球范围内来讲,白垩纪、侏罗纪的中晚期更多一些。那么侏罗纪的早期在世界上很少,所以说在这个禄丰当时发现了这个恐龙,对整个世界的古脊椎动物发现研究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禄丰龙的发现,正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幕:日军飞机轰炸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躲到山洞里上古生物课。讲课老教授的原型,正是禄丰龙的发现者、中国恐龙化石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而课堂上的这条恐龙模型,正是禄丰龙。就是在那样艰难的时代里,开启了中国科学家对恐龙这种史前生物长达80年的探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家陆续在四川盆地和新疆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由此打开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两个宝库,中国恐龙研究开始快步前进。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恐龙种类一共有35种,超过了此前40年的总和。恐龙留下的空白,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之下,一点点被填补上。
记者:这是一只被困在石头里的恐龙。经过上亿年沉积后的化石不仅完整保存了它的骨骼,更留下了羽毛的痕迹,为学界争论了上百年关于鸟和恐龙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它被命名为千禧中国鸟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尤海鲁:羽毛的起源和演化也涉及飞行的起源和演化,一系列的这些问题都通过这些新发现的标本得到了一些很好的解释,可以说是恐龙领域里面国际上研究的最热点,也可以说是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
从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陆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带羽毛恐龙以及古鸟类化石,这些珍贵的化石将中国推向了古生物研究的最前沿。中国的恐龙研究也随之进入新阶段。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恐龙种类,达到了190种之多。那些化石留下来的远古秘密,正越来越多地被“破译”出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尤海鲁:过去是未来的一把钥匙。恐龙只是研究过去生命的一个窗口,但是通过恐龙我们可以把这些多学科交叉起来,来真正让我们理解生物演化的过程,特别是生命的本质是什么。